透過疫情而看到工會的角色重要性與未來展望

透過疫情而看到工會的角色重要性與未來展望

侯冠宇(華航會員)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爆發,肩負著跨國運輸任務的我們首當其衝,在當時台灣「清零」的防疫策略之下,成為那群被剝奪人身自由的犧牲者。
一開始的政策為「貨機組員3+11,客機組員5+9」,雖然被迫犧牲了自由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但當時沒有足夠疫苗的台灣卻因此而得以保持著本土零確診,似乎也能說服自己這些犧牲不是沒有換來成果的。

而在2020年底一位紐籍機師確診,同時也終結本土零確診的事件,下至社會大眾上至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無視我們被剝奪人身自由已將近一年的時間,民眾對機組人員無法同理地批判與謾罵,指揮中心則如喊價方式地調整居家檢疫天數。

機組人員在國內受到如此的對待,再對照同一時期除了中國之外世界各國機組人員所受到的防檢疫限制,機組人員的權益很明顯被過份地剝奪了。

根據民航局的統計資料,國籍飛行員持有證照的總數僅不到三千人,人數這麼少的飛行員若沒有團結起來,在民主社會中少數服從多數的體制之下,固然能同理他人是善良的行為,然而過度期待多數人都有同理之心來體諒我們是不切實際的。

唯有站在一起,才能堅定地捍衛及爭取自己的權益。

而改變現況是何其不容易的事,需要不斷地努力,以及一次又一次地面對情勢無法馬上就被改變的挫折,但參與著工會的大家沒有放棄。

於是我們透過柔性的訴求,會員們嘗試在各個平台上投書以及發表文章,以及會代們上節目讓社會大眾能接觸這些資訊;透過提審活動,會員們在隔離旅館中與參與線上開庭,終於引起司法界的討論與關注,最終有會員能得以提前離開隔離旅館而返家:透過靜坐活動,努力地在連媒體也不願太多關注的情況下,爭取到幾則新聞,嘗試讓指揮中心以及社會大眾看到我們的不滿以及亟需被改變的現況。

當我們想要改變現況時,現實就是做了未必會有結果,但不做一定不會有改變。

謝謝一直支持工會的你們,也謝謝一直提出建議的你們。工會從來不是特定人的工會,而是願意參與的人可以把它塑造成有任何可能性的工會。

航空公司為了顧及營運,固然在為了獲利的基礎上必須做出考量。而身為在第一線執行任務處理問題的我們,才是真正瞭解規定與現實面差距的人。意見雖然有不同,但未必一定需要產生衝突,衝突的背後大多是雙方沒辦法完全理解另一方的難處,也沒辦法在意見不合的時候找到一個妥協而讓彼此都贏的辦法。

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的加入與付出,這絕對不會是簡單輕鬆的工作,但只要我們能團結,就能讓機師工會成長茁壯,希望終究能夠成為有能力將航空界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的組織。